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img.nync.com/u/2020/08/04/88c70886_l.jpg)
□保定日报记者 李慧英
1921年—2021年,当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,一座城市经历了怎样浩大与壮丽的历史空间!
100年来,从浴血奋战闯出一条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的革命之路,到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,再到矢志创新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,中国共产党带领保定人民,走过硝烟弥漫、走过筚路蓝缕、走过激情澎湃,用伟大的实践,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提供着不朽的历史经验。
追寻,只为一份情怀,一片初心。沿着中国共产党成长、发展、壮大的足迹,解读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……让我们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,从保定开始,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。
(一)
历史的时针拨回至一百年前。
1917年,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成立,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同期创建,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此肇启。
1918年10月6日,平汉铁路线上,保定府站走出一伙年轻学生。这批学生中,一个高个子、长头发、有着明亮眼睛的青年分外引人注目。他,就是毛泽东,专程到保定,迎接来留法预备班报到的湖南籍学生。
刘少奇、李维汉、李富春都曾就读于留法预备班,蔡和森曾担任“南方班”班主任兼国文教员。
这里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锻造出一大批政治精英:颜昌颐、向警予、马致远、何长工、王守义、唐灵运等。它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,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页。
(二)
“五四”运动后,革命先驱李大钊、邓中夏来到保定,播下最早的一颗火种——马克思主义,当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,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。
1922年2月,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建立,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力量。同年12月,中共保定小组成立,保定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掀开崭新一页。
在党的领导下,保定学生运动初步兴起,直隶二师学潮斗争震动社会各界,直隶女二师学潮在教育界、妇女界产生重要影响,育德中学反“基尔特社会主义”斗争取得胜利……党员队伍、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。
在党的领导下,保定工人运动迅速崛起,“保定铁路工会”成为“工人之家”,工人群众积极参加京汉铁路北段总同盟罢工、二七大罢工……为大革命运动奠定思想基础。
在党的领导下,保定农民运动蓬勃发展,1924年,保定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在完县(今顺平县)西五里岗村建立,完县五里岗暴动、高蠡暴动轰轰烈烈……在广大农村播下革命的种子。
(三)
“我们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,是为穷人打天下的。”1931年7月,北方第一支红军武装——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四军进驻英雄的土地——阜平县。7月26日,阜平县城红旗招展,北方第一个红色政权——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成立。
在北方革命史上,这是永远值得纪念的。
虽然只存在短短半个月,但放眼历史长河,阜平县苏维埃政府影响深远。此后,阜平地下党组织领导群众发动一次又一次斗争,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进驻阜平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。
1931年9月18日,“九一八”事变震惊中外。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口号响彻保定上空,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城,志存中学爱国学生发动两次学潮,保定二师爆发抗日护校斗争。
1933年初,长城抗战全面爆发,保定各阶层奋起声援,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加入二十九军,上阵杀敌。
1935年12月9日,“一二九”运动发出“停止内战,一致对外!”的怒吼,在党组织发动下,保定各校成立“学生救国会”,抗日反蒋斗争走向高潮。
……
关键的历史时刻,总有保定人的身影。
被火种点燃的红色沃土上,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为争取民主自由、为救国救民,献身革命、流血牺牲。
(四)
为人民谋幸福,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,一个世纪以来,她从未忘记。
正是这巨大的力量,让保定勇于牺牲,甘洒热血。一如抗日战争时期,面临重重敌围,中国共产党高声疾呼:到敌人后方去,把鬼子赶出境!
1937年9月,罗荣桓到阜平开展抗日动员,聂荣臻率部挺进阜平,杨成武率独立团开辟涞源、易县等北部地区。
保定大地,红旗漫卷。
1937年11月18日,晋察冀军区移驻阜平。
1938年1月10日,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阜平正式成立。这个“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”如同一把尖刀,插向敌人心脏。
在高高的山冈上,在密密的丛林中,在遍地的青纱帐、芦苇荡里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锤炼出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:麻雀战、地道战、地雷战……
在广阔的敌后,保定人民全民皆兵,到处摆开杀敌战场,涌现一批举国闻名的抗日英雄:狼牙山五壮士、王二小、刘应法、刘耀梅……
在敌人近乎疯狂的“大扫荡”中,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建立起这样一个模范根据地?
“关键的问题是发动群众。”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,“在敌后建设根据地,决不单纯是一个军事斗争的问题,没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相配合,根据地就不能巩固,军事斗争也不能胜利。”
面对残酷的经济封锁,保定军民迅速掀起大生产运动,创造劳武结合,一手拿枪,一手拿镐,一面战斗,一面生产。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同时还调出大量粮食、棉花、金属、军马及驴骡等物资支援兄弟根据地。
激战两天,歼敌九百余名,击毙日军陆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发生在这里;《晋察冀日报》《冀中导报》《晋察冀画报》等抗敌报刊诞生在这里;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《歌唱二小放牛郎》《团结就是力量》从这里传唱至中华大地;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、柯棣华在这里救死扶伤,白求恩精神在这里发祥……
8年浴血奋战,保定共有20余万人参军,军队中有2万余人为国捐躯,地方武装中有8万余人牺牲。同时,为全国各地输送优秀干部4937人。
(五)
历史的选择,总是意味深长。
1948年4月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等中央领导,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、山西,从五台山翻越长城岭进入阜平县境,到达晋察冀军区驻地——城南庄。
时隔30年,毛泽东再次来到保定,在这里发出了成立新中国的动员令。
“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,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,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,成立民主联合政府。”1948年5月1日,《晋察冀日报》头版头条发表毛泽东亲自起草的《纪念“五一”劳动节口号》。
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为标志,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,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成功日益迫近。
1948年11月22日,保定解放,家家户户悬挂彩旗,上写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“毛主席万岁”。
水打山崖,风过林海。几十年血雨腥风,信仰如同一道光,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,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。
为挽救中华民族,保定人民把万千子弟送上战场。为解放全中国,她又倾尽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。
来源:保定日报